(抗戰(zhàn)勝利80周年)訪臺灣佳冬蕭家古厝 追憶“好男好女”抗日烽火歲月
中新社屏東7月1日電 題:訪臺灣佳冬蕭家古厝 追憶“好男好女”抗日烽火歲月
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
臺灣導演侯孝賢的電影《好男好女》中,有一段戲中戲,再現(xiàn)了20世紀40年代幾位臺灣青年赴大陸投身抗戰(zhàn)的故事。其中的蕭道應,來自臺灣屏東佳冬鄉(xiāng)蕭家。近日,在蕭道應之子、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(xié)進會榮譽會長蕭開平的帶領下,中新社記者來到佳冬蕭家古厝,探訪這座承載抗日記憶的祖宅,深入了解蕭道應夫婦經歷的烽火歲月。

蕭開平及其親人向記者介紹,蕭家祖籍廣東梅縣,渡海來臺至今約200年。最初,蕭家落腳于臺南,后遷居至屏東佳冬鄉(xiāng)。蕭家古厝始建于1846年,當時特別聘請師傅采用大陸建材,仿照故鄉(xiāng)梅縣的住宅格局而建。如今,這座大宅不僅傳承著客家建筑的獨特美感,也銘刻著蕭家?guī)状藠^斗與抗爭的歷史。
據(jù)蕭開平講述,1895年《馬關條約》簽訂后,臺灣被割讓給日本,日軍隨后于屏東枋寮登陸,蕭家先輩蕭光明坐鎮(zhèn)蕭家古厝南側的步月樓,指揮當?shù)亓x軍抵抗,與日軍戰(zhàn)斗。步月樓一役,日軍戰(zhàn)死10余人、傷約60人,義軍傷亡約百人。蕭光明兩個兒子犧牲,其中一位就是蕭道應的祖父。

蕭道應出生于1916年,彼時,臺灣已經處于日本的殖民統(tǒng)治之下20余年,但蕭道應自小熟悉家族抗日歷史,牢記要維護作為中國人的尊嚴。在日據(jù)時代教育資源十分不平等的環(huán)境下,蕭道應以優(yōu)異成績考取當時的“臺北帝國大學”醫(yī)學部,并在大學期間遇到后來成為他妻子的黃素貞。
黃素貞出生于福州,后被臺籍人士收養(yǎng)。從大陸來到臺灣后,黃素貞堅持傳播中華文化和語言,遇到蕭道應后,兩人1940年結為夫婦。
“因為當時文化抗日,大家吟詩作對,日本人不曉得詩的內涵,實際里面投入的是愛國情懷。”蕭開平對記者表示,但父母認為,文化抗日不足以達到真正抗日的目的,大陸正在存亡之間,臺灣年輕人應當去大陸參加抗戰(zhàn)。于是,蕭道應與黃素貞夫婦便離開臺灣,毅然前往大陸。

“電影《好男好女》中有一段就是講這個故事?!笔掗_平看著父母的照片對記者說,1940年8月,蕭道應夫婦從基隆乘船前往上海,再輾轉經香港,與鐘浩東、蔣碧玉等人匯合,最終抵達廣東。但由于無法出示身份證明,幾人被誤認為日本間諜遭扣押,險些喪命。幾經周折后,抗日志士丘逢甲之子丘念臺多方奔走,才使他們最終獲釋。
此后,蕭道應加入由丘念臺領導的“東區(qū)服務隊”,這是當時活躍在粵東地區(qū),積極開展抗日宣傳、支援前線軍隊、維持后方治安的隊伍。除了行醫(yī),他還投身文化教育工作,在抗戰(zhàn)中積極發(fā)揮作用。直到抗戰(zhàn)勝利后,蕭道應夫婦才回到臺灣,蕭道應隨后投身法醫(yī)工作,直至2002年去世。
在蕭開平看來,父親蕭道應在大陸參與抗戰(zhàn)的經歷,是蕭家抗日精神的延續(xù),亦是臺灣民眾參與抗戰(zhàn)的重要篇章。父母懷抱救國理想奔赴大陸,歷經曲折,卻始終初心不改——一生堅持民族大義、追求國家富強,其精神令人懷念與敬佩。
今年是抗戰(zhàn)勝利80周年,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。蕭開平說,希望更多人了解,臺灣同胞如父親蕭道應,當年同樣在抗戰(zhàn)一線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而他也將繼承蕭家祖輩的精神,把這份不屈不撓的信念代代延續(xù)下去。(完)

- 專題: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
國內新聞精選:
- 2025年07月06日 18:07:40
- 2025年07月06日 12:24:47
- 2025年07月05日 21:07:11
- 2025年07月05日 12:28:12
- 2025年07月04日 18:54:25
- 2025年07月04日 14:02:51
- 2025年07月04日 11:13:56
- 2025年07月04日 11:11:44
- 2025年07月04日 02:06:45
- 2025年07月03日 17:02:43